insta360 GO 2 使用心得:比上一代是個大升級
這次 Insta360 GO 2 一推出使購買了。主要是因為改善了我喜歡的 上一代 Insta360 GO 的一些缺點。以下是我的心得。
這部攝影機的簡短介紹
這是一部本體只有拇指頭般大小,但畫質很 OK (最多 2.7K、感光元件和其他運動攝影機相若)的闊鏡頭攝影機。由於它自身 4米防水、能夠磁吸、以及有不同的小配件的幫助,我們可以把它放在很多傳統運動錄影機比較難放置的角度進行拍攝。
攝影機的本體介紹完畢。這一件的重點在於它的充電盒,這使得它變成了一部能放在口袋的通用攝影機。
這一代充電盒的大小和 AirPods Pro 充電盒相若。但它不是只有充電的功能,還有很多能夠補足這部攝影機因為體積而犧牲的地方。

這個充電盒本來就是這個攝錄機的搖控器:內置了個小螢幕,使得我們可以控制不同的攝錄模式(基本錄影模式、超級防抖錄影模式、慢動作影片、HDR 影片、移動延時 TimeShift、延時錄影 Timelapse 和 拍照),並且我們能知道是否正在錄影以及錄影了多久。
此外,我們也可以把攝影機本體拿出來後還能使用充電盒來無線操控,有時我們把攝影機放在難以觸及的地方時也能快速控制攝錄。
這個充電盒本來也是一個三腳架:在沒有其他東西的鋪助下,我們可以打開這個充電盒背後的兩個小腳來使得這個充電盒能直立,達到三腳架的效果。
此外,這個充電盒本來也有一個 1/4 孔來接駁自拍棒或三腳架。
但因為 1/4 孔和充電孔太接近,你很可能只能同時使用其中一個而已。Youtube 上有人介紹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但我沒有試過就是了。
  這個充電盒本來很適合放在充電盒裡手持自拍:因為充電盒是直立地打開,所以直接手持也會獲得不錯的穩定性(但要注意有點上重下輕),配合攝錄機本體很好的防抖功能後拍攝的畫質很穩定。
為什麼我會想使用它並買它?
這是一部不用增加隨身物品的負擔下,也能用來記錄生活中小片段的攝錄機。你可以很輕易地把它和 AirPods 一起放進褲袋裡,在任何需要的時候拿出來並開始拍攝。
此外,因為有附送的 磁吸掛繩 和 頭夾 的幫助下,這部攝錄機能夠使你在無法空出雙手時進行拍攝,使你能真正感受當下,而不是被攝影機分心。
另外一個對我來說很吸引的功能:就是我們可以單手打開充電盒並單手在充電盒裡開始拍攝,拍攝完畢後可以單手收蓋上充電盒並放回褲袋裡:這個在手忙腳亂的時候實在是太實用了。
使用心得
一些比上一代提升了的功能:
- 拍攝時不再只限於 1 分鐘,這次終於是最少 10 分鐘了:10 分鐘在日常中很足夠了。
- 1/2.3 寸的感光元件和其他運動攝影機 相若:除了無法拍攝 4K 影片外,這一次的畫質是真的很 OK。
- 內置記憶體由可用的 6GB 變成了 28GB:但是因為畫質變好了,所以拍攝的時間沒有怎麼變。
- 可以 Wifi 連接並在 App 中看到鏡頭看到的畫面
- 由 10 秒防水變成 4 米防水
- 超級防抖攝錄模式 Pro Mode 中,單機拍攝時間為 20 分鐘,連充電盒能拍攝 110 分鐘;普通攝錄模式中,單機拍攝時間為 30 分鐘,連充電盒能拍攝 150 分鐘。
超級防抖攝錄模式 Pro Mode vs 普通攝錄模式 non Pro mode
在 超級防抖攝錄模式 Pro Mode 中,由於拍攝時是一個 180 度的影像,所以:
我們可以在後製時再決定使用 16:9 、1:1 還是 9:16 的比例;
我們可以稍微微調一下角度,以及;
影片的穩定性會更好,並且有 horizontal leveling,也就是影片不會因為你手持時傾斜了而傾斜。
只是,在這個模式下所有影片也要先經過它們家的 App 或是桌面上的 Insta360 Studio 來導出。
至於普通攝錄模式裡,沒有以上的功能,也只有很基本的防抖功能,但是影片可以直接使用,不需要使用它們的 App。
個人基本上只使用超級防抖攝錄模式,後期能改動東西對我來說比較重要。
攝影機的按鈕設定
攝影機本體只有一顆在前面的按鈕。我們可以在 App 裡設置 4 種不同的行為(關機時單按、關機時按兩下、長按開機後單按、長按開機後按兩下),只是因為這一代有了充電盒搖控器的幫助下,我們用不著這 4 個模式(也記不住那個按法是那個模式)。
我會設定關機時單按為 開始超級防抖攝影模式、以及關機時按兩下 為 開始 Hyperlapse 模式。因為這兩個模式是把攝錄機本體使用附送的小配件放在胸前 / 帽子上又不用充電盒控制器時最常使用的模式。
長按開機後,我會設定單按為 slow motion,按兩下為 interval 模式(就是每隔一個自己按定的時段,例如三秒使會自動拍照)。這兩個模式都不算常用,只是不想浪費位置而已。
充電盒控制器的使用方法
控制器只有兩顆,單按的話,左鍵是開始拍攝按鈕和確定鍵;右鍵是選擇鍵。
這個選擇鍵是使用循環的方式來控制,也是說要是這裡有兩個選項的話,按一下會到選項一、多按一下會到選項二、多按一下會到返回選項。到了該選項後可以按左鍵作確認。這有點麻煩,也是空間不足時只能放下兩顆按鍵的妥協。
如果在不同的攝錄攝式中長按左鍵的話,會進入參數設定。例如我們可以在這裡設定畫面的解像度(1080p / 2.7K)或幀數( fps )等。
在任何情況下長按右鍵也會進行關機,把攝影機放在充電盒後蓋上充電盒也會關機(但攝影機不在充電盒時或正在用 Wifi 連接 App 時蓋上充電盒並不會自動關機)。
值得注意的是,攝錄機在充電盒時無法使用按攝影機本體按鈕來快速開始拍攝,希望日後 Firmware Upgrade 能夠改善這個問題。
攝影機和充電盒的提示小燈
除了和第一代一樣,攝影機本體有一顆提示小燈外,個人認為這一代的充電盒底部有提示小燈是一件好事,因為我們在背後也能夠知道是否正在拍攝。
只是,這兩顆提示小燈在晚上就像是漆黑中的螢火蟲那麼耀眼,別人一看就知你正在拍攝。
所以,以下有兩個做法。
第一個做法是我們可以控制關掉這兩顆提示小燈,只是這樣便無法得知是否正在拍攝。

第二個做法是剪一張 Post it 放在提示小燈前方來讓它沒有那麼耀眼。不是很好看但很實用。
配件的使用方法
它們有三個配件,我應該會這樣使用:
一:磁吸掛繩:這個我會日常戴在身上使用。
另外,這是官方的磁吸掛繩的放置方法,緊記不要弄反。
 二:頭夾:這一代的頭夾終於能調節角度了,這會在拍攝時更有用。
我發現把 Insta360 GO 放在頭上拍攝最有第一身視覺的感覺。這裡有兩個想法:
第一個想法是在自己的帽子後加兩顆磁石代替頭夾,優點是這樣出門可以帶少一件東西,相對地缺點是無法調整角度。
第二個想法是使用磁石 / 魔術貼(魔鬼毯)把 NiteCore TINI 2 這個強力小電筒貼在頭夾下方,然後把頭夾㚒在帽子上,這樣可以一方面在攝影第一身視覺時能有照明,平時也可以當頭燈使用。
三:轉向支架:這個我正在考慮是否使用,因為它能黏在不同的地方,所以有些角度一定要用它才能拍到。
缺點
當然這麼細小的相機也會有它的缺點。
無法更換電池和記憶卡就不提了,在這麼小的攝錄機下這是可以理解的妥協。
一:使用時會很熱。
在上一代的攝錄機中,其中一個他們會限制拍攝時間最長只有 1 分鐘的原因就是因為散熱問題。現在沒有了這個限制後,可想而知這部機會更燙手。
可以的話,在拍攝時盡量不要直接手持,而是把它放在不同的配件裡、或是放在充電盒裡來拍攝會比較好。否則拍攝時間一長,你的手很可能會受不住。
二:充電盒裡的控制不夠快。
因為在上面提及過,充電盒裡只有兩顆按顆,操作上需要一點練習,否則在急需使用時會浪費了時間。
三:這部攝影機有點小貴。
這麼小的攝錄機要 300 美元是有點貴。就是上一兩代的 GoPro 的價錢。而我考慮的點是隨身攜帶的方便性 VS 4K 畫質 + 極限場地的使用能力 + 能換電和記憶卡。
對我來說記錄生活的東西不用太大的畫質、我也不玩那些滑水滑雪等的活動、也不會太長時間拍攝,而方便性對我來說比較重要,所以我會選擇 Insta360 GO 2。
四:它的 Type C 接孔只支援 Type A 至 Type C。
也就是說傳送資料到電腦也好、充電也好,你也需要一條 Type A 至 Type C 線才可以,Type C 至 Type C 並不支援。
順帶一提,要傳送資料到電腦,必須先把攝錄機放在充電盒裡、按任何一顆按鍵來把充電盒和攝錄機連接,再把它插到電腦上便能傳送影片到電腦。
五:收音可以再好一點。
由於麥克風在相機的正上方,放在磁吸掛繩下收音沒有問題,但手持舉高自拍錄影旳話時說話就要稍微大聲一點。
希望他們能夠像 dji pocket 2 般在相機裡能夠設定提升多少 dB,以及能夠在日後支援 AirPods 收音,雖然違反了這個方便的原意以及 在 insta360 one X2 裡的 AirPods 收音音質很一般,但有總比沒有好。
六:收納盒並不防水
所以在海邊時要小心;此外,Insta360 GO 2 在接觸水後請先把它抺乾才放入充電盒裡,否則可能會弄壞充電盒。
七:在後製的 app 裡只能改變一點角度,但無法中途改變 wide angle。
我們可以在 app 裡改變使用 ultra wide / wide / narrow 等的焦距,但並不像 Insta360 One X / One R 般能夠在這一秒使用 wide 下一秒使用 narrow,我們只能在整段影片中使用相同的焦距。
總結
不用帶太多的東西也能快速記錄生活就是這部攝錄機的主要價值。
如果這篇文章幫到你的話,可以考慮點擊 這個連結 購買,幫助這個小小的部落格成長。
如果你覺得這個內容有用,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這是我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和 Threads,有興趣的話歡迎 Follow。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 請我喝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