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流程


對好學的人來說,其中遇到的一個問題是好像上了很多課、看了很多書也沒有甚麼用。他們花了金錢買書和買課程,然後花了很多時間去學習。但知識好像會擦身而過般,沒有吸收到任何東西。這篇會討論一下學習的流程來找出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最重要要知道的是,我們學習和思考是為了行動。人類之所以能夠從這麼弱小的生物成為萬物之靈,靠的就是學習、思考,然後把所知所得來應用,從而提高整體的存活率。例如我們發現了火,然後我們會去思考火有甚麼作用、火能為我們帶來甚麼貢獻、以及我們去學習如何更有效率地生火。學會了如何快速地生火,我們便可以更容易地取得火的好處,例如是趕走猛獸、或是食到潔靜的美食來提高存活率和生活質素。

對某一類好學的人來說,他們只是因為對未來的恐懼而不斷學習,但是只是停留在學習的階段而沒有運用。這就好處是學會了如何生火,但是沒有使用火來做任何事情一樣。另外,因為怕錯失了其它的知識從而減低了競爭力,他們會不斷去學習不同領域的知識,他們會從不同的渠道來吸收新知,好像是雜誌、不同的網站等等,但是因為沒有行動,所以會有一種感覺學了很多東西,但是對自己沒有甚麼用途,然後加重了焦慮感,然後更加看多了不同的渠道來吸收新知,然後不斷循環下去。

那麼要如何解決呢?

學習的流程

以下是我認為學習的流程:

這裡分為知識的吸收(黃色)、知識的強化(藍色) 和 知識的輸出(綠色)。

知識的吸收

我們會因為四個原因來學習。

第一個是最常見的被動式吸收。我們會上網亂逛看文章、討論區和社交媒體,然後吸收到新的知識、我們會知別人談天而知道一些新的東西、我們會看不相關的書籍、我們會參與活動(例如是上課、參與講座、或是是遊玩和興趣班等)來獲得我們從未聽過的知識。

第二種是比較少見的自我反省。我們因為工作或是日常應對感覺到自己做得不好的地方,然後思考到一些新的方法和想法,或者是從自我反省中發現到一些未解決的問題,然後去尋找答案並思考,然後獲得了新的知識、想法和經驗。

第三種是因為有一些需求、或是有一件事想去做,然後去做的時候遇到問題,然後去學習並尋找答案,然後獲得了新的知識。

第四種是因為日常生活中遇到了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然後去學習並尋找答案,然後獲得了新的知識。

我們可以發現除了第一種外,其餘三種都是主動式學習,也就是因為一些原因而去學習知識。這種學習的方法本身不是為了單純地吸收知識,而是為了解決某個問題,吸收知識只是副產品而已。

所以現在把第一個原因分類為被動式學習,另外三個原因分類為主動式學習。而這些學習方式都會增加了我們的知識,也就是在我們的 知識網絡 裡增加了新的知識點(不論這些連結暫時是單獨的知識點,還是已經和其它的知識連結成網絡)。

知識的強化

我們在吸收知識後,很多時會遇到一些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這個知識好像和我們現有的知識有衝突,我應該如何處理這個衝突才好?

第二個問題是這個新知識 / 概念好像在那麼見過,到麼這個新概念和甚麼我已知的地方很相似呢?

第三個問題是這個新知識 / 概念好像是怪怪的,到底它有甚麼問題呢?

我們學習到新知識後,要做的事情有兩個:

第一,是去質疑這個新知識。例如這個知識是否真確?這個知識在甚麼情況下能使用?我們可以如何去運用這個知識?這個知識的好處和壞處是甚麼?這樣做我們會變得比較深入地思考這個知識點。在驗證這個知識的真確性,我們可能是找尋證據(或是反面證據)、或是親身實證(例如是學會了新的煮食方法,要去親身試驗等)。

第二,是去找出和這個知識點相關的東西。這可能是相同學科的東西、或是不同學科的知識。這個步驟是用來尋找和已知知識之間的連結。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和已知知識有衝突的情況。這時我們要去思考到底是新的知識正確、已有的知識正確、還是它們都正確,只是各有不同的應用場景?

經過這兩個步驟後,我們會對我們的知識網絡進行更新。

知識的輸出

如果是主動式學習的話,我們也會有意識地使用學習到的知識(因為本來主動式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問題);如果是被動式學習的話,很多時都達了知識的強化便完了。

其實,無論是主動式學習還是被動式學習,最後我們都要有輸出。

第一種輸出是運用了剛學到 / 強化後的知識。例如是解決本來遇到的問題,又或是利用新的知識來創造一些東西,這可以是一些有需求的產品、或者是刻意去運用這個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又會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新的問題去解決,然後就會繼續進入知識的吸收這個循環。

第二種輸出是把學到的知識分享出去,例如是教學文章或是短片。這樣做不但能加強自己的知識(因為要以自己的文字來表達這個知識,過程中會發現和解決了很多自已為明白,但其實不明白的東西),還能夠把自己所知的幫助其他人。如果別人看到了你的分享後有任何問題和意見,那麼我們能夠得知自己的所得所知有甚麼可以改善的地方,然後我們可以去思考這些地方,然後就會繼續進入知識的強化這個循環。


回到文章開始的問題。

主動式學習的好處是對我們面對的問題有直接的效果(因為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以為增加了我們知識的深度,但是因為為了一個目的而學習,我們很少能夠因為主動式學習學到一些自己完全沒有接觸過的領域。如果只是作主動式學習,長遠下來我們的知識只會受限於某個領域。這不但會令自己在其它領域毫無知識,長遠下來自己專長的領域也不會有突破,因為我們需要其它的學科知識來為自己專長的領域來獲得靈感以尋求突破。

被動式學習的好處是我們會學到很多其它領域的知識,這增加了我們知識的廣度。但如果我們只作被動式學習而沒有作任何行動的話,我們只會成為一個好像有很多知識但沒有作任何事的人;如果我們只作被動式學習,就算我們有作後續行動,我們知識也會變得任何事也懂得一點點而已,因為我們被動式學習的途徑太多,沒有可能把任何被動式學到的東西也深入鑽研下去。

所以,我們吸收知識時,應該以主動式學習為主,以被動式學習為輔助。主動式學習能夠令我們專注於我們本身的專長,突出了自己的優點和個人品牌,以及減少了盲目學習其它東西的時間;而間中我們也需要作一些被動式的學習(學習時間比例要遠低於主動式學習),從而學到一些和我們本身專長無關的、未知的知識來增加知識範圍,從而希望令我們的專長領域中獲得靈感、獲得突破。



如果你覺得這個內容有用,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這是我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有興趣的話歡迎 Follow。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 請我喝一杯咖啡。

分類: 工作心法 自我思考 知識管理
寫作日期: 2019-03-02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