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JI pocket 2 使用心得:終於有輕便齊全的拍攝影片方案


大家有沒有試過想拍攝影片紀錄生活時,卻發現自己拿著手機拍片時總是拍到很不穩定的影片,收音也是怪怪的呢?
如果買比較大型的相機再加外置麥克風的話,要帶的東西就太多了。
有沒有一些方法是可以平衡不到輕便以及影片的品質?最近新出的 DJI Pocket 2 是個人用過目前最輕便的隨身拍影片工具。主要原因是他雖然十分輕便,但五臟俱全。拍影片的時候最需要的東西,例如是收音的無線麥克風、穩定器、廣角鏡等,這部 DJI Pocket 2 都有。

  • 這一代有什麼功能,以及改變了上一代的什麼問題?
  • 這部相機有什麼可以改善的地方?
  • 作為一位用家,使用這部相機時有什麼需要注意的細節?

基本組合 vs 全能組合包

這次的 DJI Pocket 2 有兩個選擇。

第一個就是普通版,內容物和上一次差不多,多了一個可接駁 1/4 寸腳架的底座和一個控制鏡頭的迷你搖桿。

而貴一點的 全能組合包 Creator combo 就會多了一個增廣鏡、一個三腳架、一個無線麥克風和一個包括了無線模組、3.5mm 音源頭、無線麥克風,無線麥克風防風毛套、以及 1/4 寸腳架孔的全能手柄。

以下的介紹裡,我會以 全能組合包 Creator combo 的內容物作介紹。這是一個很值得加購的選擇,因為基本上加了 Creator combo 後基本上不用買其他東西了。

這一代有什麼功能,以及改變了上一代的什麼問題?

我有買上一代的 Osmo Pocket,但是因為 這篇文章 所述的種種原因使得使用的時候感到不順手。

所以各廠商都出了一些週邊來試圖解決這些問題,而這一代的 Pocket 2 裡,官方抄襲參考了很多各廠窗的解決方法:

但因為這些配件能夠很好融為一體,加上這一代的一些升級,Pocket 2 比起上一代有以下的改進:

拍攝時能更廣角了

第一代的 Osmo Pocket 的鏡頭不夠闊,大概只有26 mm,基本上除非加上自拍棒或是你手很長,否則可以拍到的東西實在太少。如果加自拍棒的話又不夠便攜,如果你伸長把手伸長使用太久的話手又會累。

##上一代的問題。

當然,之前已經有很多不同的副廠廣角鏡,FreeWell 的這款廣角鏡最好用。

但是由於這些鏡頭必須要分開收藏,加上鏡頭很細顆,所以每一次要找這個鏡頭時也很頭痛。

而這一代的鏡頭本來已經廣角一點了(一代 26mm,二代 20mm),日常不用增廣鏡自拍已經沒有問題。

如果想更廣角的話,官方的增廣鏡 能把本來的 20mm 變成 15-16mm ,並且這個廣角鏡頭能放入官方的收納盒裡。

如果認為鏡頭太闊的話也可以進行數碼變焦。相片最多能高達 8 倍,影片的話 1080 能進行 4 倍變焦、 4K 影片能進行 2 倍變焦。

以下是一些使用上的小細節:

第一:使用了增廣鏡後會有點變形。

第二:用了 官方潛水殼 後不能用增廣鏡。

第三:減光濾鏡 並不能和廣角鏡一起使用。

第四:如果我們沒有放增廣角鏡的話,關機時鏡頭會自動向內收,但是要加了增廣鏡後,關機時鏡頭會向外收。

第五:如果放了官方的 ND filter 而關機,就會變成這樣:

##:S

第六:加廣角鏡之後,最好不要沒有拿出廣角鏡便關機直接放入收納盒裡,這樣有機會會刮花鏡頭。

第七:由於收納盒沒有防塵,所以把增廣境從收納盒拿出時緊記先為鏡頭除塵。

第八:我看官網的放置方法應該是這樣而不是這樣,因為這樣放的話很有可能會誤觸開關掣

對焦變得快了

上一代在拍攝時對焦不夠快和準確。當時有好幾次拍完影片後,回家看片段後才發現是沒有對焦,就浪費了很多回憶。

而這一代使用了不同的對焦技術,對焦速度和準確度改善了很多。

以下是一些使用上的細節:

  • 官方文件 寫到,最短對焦距離攝影是 10 厘米,而錄影是 20 厘米。
  • 而個人測試發現,最短對焦距離和一代一樣。

低光下拍得更好

因為得益於三軸雲台的加持下,所以本來一代的夜拍在幾年前也算可以。

只是這一代因為傳感器大了 35% (這次是 1/1.7 吋),再加上光圈由 F2 改成了 F1.8,使得夜拍時質素更好。

Wifi 和麥克風終於能夠並存,以及內置了無線麥克風

上一代因為設計問題,儘管我們買了 無線模組 加上 音源轉接頭,我們也無法用無線模組時使用音源轉接頭,因為無線模組的 USB C 無法支援。

這一代有一個名為 全能手柄 的東西,這個東西包括了無線模組、3.5mm 音源頭、無線麥克風接收器以及 1/4 寸腳架孔。而這個全能手柄能夠直接套在 Pocket 2 的底部。雖然會使 Pocket 2 變得更長,但整體會簡潔很多。

##把 Osmo 從品牌中除名後,詭異地在產品中重要的 Osmo 字樣。

關於聲音方面,這次 Pocket 2 在前後左右各有一個內置麥克風來增加降燥,加上我們可以設置使用全部的麥克風來收音、只使用前麥克風來收音、只使用後麥克風來收音、還是 只使用前和後的麥克風來收音,使得收音方面改善了不少。

至於如果你很想外接無綫麥克風的話,他們也自己 生產了一個。接收器在全能手把裡,發射器是另一個獨立的東西,就像是 Rode Wireless GO 一樣。而於這個發射器除了可以接駁有線麥克風外,它本來也是一個麥克風。它也有一個按鈕能夠遠距離控制 Pocket 2 拍攝。

以下是一些使用上的細節:

  • 無法同時駁兩個麥克風,這是比較可惜的地方。
  • 只要你在全能手柄的 3.5mm 插頭插線接駁麥克風,聲音源就會使用這端;否則就會看無線麥克風有沒有開,如果有的話聲音源會使用無線麥克風,沒有的話聲音源會使用 Pocket 2 的內置麥克風。中間要是有音源切換的話也不需重新開機,直接切換即可。
  • 全能手把有點難拆。
  • 全能手把的 USB C 孔無法接駁手機使用 APP,但 Pocket 2 的 USB C 孔可以。
  • 全能手柄裡有一個喇叭,佢用是拍攝影片後能快速聽影片上面的聲音是否可以。
  • 關於麥克風,這次和上一代一樣,只可以使用 TRS 的麥克風來收音,亦即是說除非加了轉接頭,否則無法使用 iPhone 的麥克風來收音。
  • 但 iPhone 耳機雖然不是 TRS,但是也可以放入全能手柄的 3.5mm 接口裡,只是作用變成代替個喇叭來輸出影片的聲音,仍然不可以用來收音。
  • 無線麥克風的防風套裡因為內置磁石的關係,所以比 Rode Wireless Go 的防風套不易掉落。但也要小心避免丟失。

另外無意中發現無線麥是可以夾在個收納盒上,再加上附送的防風套,我們可以把無線麥克風夾在收納盒上,勉強當成一支訪問麥克風用。

終於不用外帶很多東西和 Osmo Pocket 合體才能拍攝

Osmo Pocket 本來十分輕巧,只是要使它變得好用就要加很多很多的配件。

例如,如果你又想影片有好的聲音,又想要廣角、又想要燈光等等的話,基本上你需要買很多配件之外,每一次拍攝時把所有東西組合埋一齊其實很花時間。

就算要把所有東西組合埋一齊,其實都很困難。我在 這篇 有說過一種個人認為比較好的配置方法。

這次的 Pocket 2 你可以買 全能組合包 Creator Combo 後便把所有需要的東西都齊備了。最重要的是大部份的配件也可以全部放入官方的收納盒裡。

##圖片取自官網。

例如以前我認為最麻煩的地方是要找地方放置那個很細小的增廣鏡以及轉接器(還有音源轉頭和無線麥克風等),現在可以直接放入收納盒裡,只是這樣做 Pocket 2 會變得很長(大概 19-20 cm),找地方去放置這個長長的東西其實有點困難。

只是,以下這三件東西還是需要分別放置。

  1. 隨無線麥克風附送的防風套
  2. ND Filter減光濾鏡
  3. 無線麥克風的外接麥克風(推薦 Rode Lavalier GO,因為不會太長),如果你有需要的話。

還好這三件的體積也不大,以及在正常場合下也不是必須。

但是,如果沒有把全能手柄套入的話,因為這次的保護套十分貼合,其實要把 Pocket 2 從保護套中拿出來也有點困難。如果有了全能手柄的話,我們可以這樣把 Pocket 2 拿出來:

個人心得

第一,雖然可以把所有東西放在同一個收納盒裡,但是那個盒就會變得太長(大約 19 至20 cm),除了放在褲袋裡其實有點難為找到一個收納的地方。

第二,如果在移動時拍攝的話,把 pocket 2 拿出來時最好先想想把收納盒放在那裡。因為這次的收納盒裡有配件(特別是廣角鏡頭),所以再不能隨意亂丟這個收納盒。

##這樣便可以單手在拍攝時拿著所有的東西,只是這會令本來很長的 Pocket 變得更長。

例如如果你想使用wifi 傳送影片到手機時,在沒有枱的情況下,很大機會需要兩隻手拿著 pocket 2、收納盒和手機這 3 件東西。

如果開機只是為了存送影片到手機,我會這樣做。

可以改善的地方

其實這部機比起上一代可以改善的東西有大部份已經改善了,只是個人認為還有以下可以改善的地方:

  1. 就是他沒有冷靴去給你或是用其他方法給你去外接燈光
  2. 機身比第一代有點熱

總結

個人認為這部十分值得入手,這次真是把上一代的問題解決了九成。

如果這篇文章幫到你的話,可以考慮點擊這個 連結 購買,幫助這個小小的部落格成長。


DJI Osmo Pocket / DJI Pocket 2 系列:


一袋生活 超輕便裝備系列:



如果你覺得這個內容有用,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這是我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有興趣的話歡迎 Follow。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 請我喝一杯咖啡。

分類: 輕便裝備 一袋生活
寫作日期: 2020-11-16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