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Social Dilemma(二):社交平台的社會影響
繼 上一篇 後,這一篇我們會聊聊演變至今的社交網絡對人類有什麼禍害。
一開始的社交平台的確吸引了很多人參加,其中一個原因是因為當時社交網絡真是讓我們找會很多自小便失散的朋友,因此我們很想知道他們過得如何,事實上這部分當時真是很成功。
但是因為整個社交媒體的運作方式,使得每個人都面臨著以下的問題:
資訊焦慮
因為每一個人也可以發布資訊,使得我們每天能夠吸收太多資訊,這些資訊數量已經遠遠超出我們能夠接收的範圍。
也因為每一個人每天能看到的資訊有這麼多,我們每天都害怕無法把它們看完,因為我們的基因裡就有「少了資料作判斷就會對我們有多一分危險,從而減少生存率」的概念。
根據 這篇文章 所述,我們每天所看過的文字平均有 100500 字、如果要加上圖片和影片,那麼我們每天看過的資訊有 34GB。我們根本無法消化掉這麼多資訊,然後又有新的資訊湧入。最後我們只是十分害怕會錯過了什麼、然後繼續看新的東西。所以,我們發明了一個新的名詞:說重點。但因為大家都不會停下來,只會不斷地看新資料,所以大家會聽到無限個的「重點」,最後可能見過的東西可能會更多。
這種現象把我們訓練到,就算我們真的有空沒有新的資訊需要看,也會不自覺地拿出電話,然後看社交媒體,社交媒體的更新已經看完了,就不斷地更新,這個社交媒體看厭了,就看下一個社交媒體⋯
大家在這一秒在看這個社交平台的帖子時,你們還記得十秒前看過的帖子的內容嗎?
假新聞
因為我們的 DNA 裡刻了「我們需要更多資料來提高存信率」,所以假新聞就成功進入我們的眼球。
假新聞 就是一些不實的資訊,通常都是因為由記者因收受利益而進行報導的虛假信息。這些利益可以是從某些集團而來,也可以只是從廣告分紅而來。有些假新聞為了暗地裡宣傳某些產品、有些就為了挑起大家的情緒,從而使社會兩極化。
由於假新聞為了方便傳播,所以也會把標題和內容變得十分吸睛和容易挑起大家的情緒。the Social Dilemma 裡說假新聞的傳播速度大概是真新聞的六倍。這樣的傳播速度自然會被有心人利用,從而去改變其他人的感知。
雖然各社交媒體說他們會打擊假新聞,但是要如何執行我還是有很大的問號,例如是他們如何判斷這是假新聞,以及他們有這樣的權力去判斷這是否一篇假新聞所帶來的問題。
在我們而言,雖然有判斷假新聞的方法,只是每天看到假新聞時要處理不自覺產生的情緒、或是在判斷這是否假新聞所花的精神,已經使人相當累了。
而這會造成我們注意力的下降。
注意力的嚴重下降
社交媒體上每一天是有這麼多的資料、有這麼多的網絡熱話在吸引你的注意力。
這裡分開個人的注意力和群眾的注意力。
個人而言,我們上一秒在看世界大事,下一秒便在看飲食資訊。過多的切換讓我們消耗過多的腦力。至少對我而言,儘管還是會不停地看社交網絡,但過了一段時間後我會感到十分疲勞。
以外,我們習慣了這種模式後,會變得很難在一件事上專注,因為不停有新的資訊想要吸引我們的注意力,而要和不停出現的新東西抗衡也很花腦力。久而久之,我們只是不停在眾多事情的表面遊走,對事情的認知會變得很表面。
群眾而言,我們的注意力也被操控到這一段時間在這件事、下一段時間在那個議題上。
如果你仔細想想,最近幾年每一段時間在社交網絡上便有一件事情會吸引所有人的注意力、然後所有人也會在討論這件事,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後又會有新的一件這樣的事件在重覆著,感覺就像是貓貓不斷在追逐新的綿繩般,然後忘記了自己真正要做的事一般。
每一個大議題給大家的感覺到是一個我們需要十分關注的議題,所以大家沒有不關注的理由。然後過了一段時間後,出現了新的一個大家十分需要關注的議題,因為人的專注力十分有限,所以之前的事件被忘記得一乾二淨。
而造成每一個議題也會突然火紅、又突然衰落有兩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是每一個議題上大家使用的字都是很能夠挑動大家的情緒,也因為每一個人都能在平台上發表內容,所以有部分人被感染後,他們會以更情緒化的字句在平台上發表內容,所以造成了大家對這件事不能不顧的錯覺。
第二個原因是因為對於靠生產大量內容維生的公司(也就是內容農場)而言,可能會因為利益而帶起某一議題、或是本來看到這個議題開始多人談論,所以也要創作關於這方面的內容。
社交媒體的權力過大
自從 2020 年的美國總統大選後,大家開始留意到社交媒體權力過大的問題。大家對他們有能力隨意刪掉帖子反感。
其中一條導火線是,Facebook 和 Twitter 封禁還未任期完結的美國總統特朗普的社交平台帳號。
社交媒體給出的解釋是,為了打擊假新聞、或是禁止仇恨言論,所以他們會刪除這些帖子。
問題是,他們如何判斷這是假新聞、或是他們決定刪掉某帖子的原因和指引是否清晰,他們的審查機制能夠保證不被有心人利用?要是有一天他們收了巨大利益做出有損公眾利益的事,我們能如何做?
雖然不像法院般,這些社交平台有絕對的決定權。作為私人公司來說他們有做這事的理由。
站在自由市場的角度而言,人們討厭了一個平台,便會轉移到其他平台去。只是現在某幾個社交平台太多人使用了,日後用家會否使用其他的平台十分值得留意。
社會的嚴重分化
由於社交網絡為了令大家不會離開,所以會分析你所看的資訊進行分析,並提供大部分 你想看的立場的內容。
兩個立場不同的人在各自的社交媒體裡看到的東西可以是完全不同的世界,並以為自己看到的就是所有的東西。結果他們在討論時,在他的資訊下得出的結論是這麼的顯而易見,所以只會認為對方蠢極了。
一開始有了立場後,日後吸引什麼的東西已經不重要,因為他們在這時只會傾向相信自己想要相信的觀點,而忽略不想相信的東西,這樣演變下去,不同立場的人更難接受不同的聲音。
由於大家看到的資訊是完全不同,所以雙方都無法說服對方,也無法理解對方的想法,最後雙方都互不信任。這樣的分化幾乎沒有方法解決。
假新聞、每天吸收到的都是只有「重點」的資訊、以及無法分析太多的資料這三點會再使這個問題嚴重的加劇。這樣要是再操控一下,自然會變成社會的巨大分化。事實上,幾年前的香港、上年的美國大選等等已經面臨這個問題。
有太多人的分享導致有比較
因為每一個人都分享自己的生活希望獲得別人的認同 / 讚,所以每一個人都只是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或是美化後的一面展現出來。
這樣的結果就是每一個在看社交平台的人,也會看到別人是很成功、生活過得很好,而不自覺地和自己的爛生活比較。
也因為每一個人都能看到全世界的人在分享他們的生活,以前我們只是和身邊的人比較,現在我們是和全世界不同層級的人比較。我們會想追上別人而不斷進行新的消費(這正是社交媒體的獲利方式),沒有能力消費的人就會自信心下降。這個現象在青少年裡十分嚴重,the Social Dilemma 裡說到他們的自殺率在社交媒體出現後增加了很多。
不善交際
每一個人都在上社交媒體,社交媒體有這麼多東西可以看,看到的又是自己有興趣或是能挑起自己情緒的東西,那麼為什麼要在現實生活中和別人溝通那麼累?現實生活中要應付別人和自己不同的立場、要分析對方想要的東西、獲得的又不一定自己想要的。結果就是大家每天都在看手機,現實中的交流減少了很多,這會使本來就不善交際的人變得更不變交際。
結論
社交平台只是一件工具,它對我們是好還是壞很看我們如何使用它。
只是,就多數人而言,現在的情況是壞處比好處多。
下一篇我們試試找找如何應對這些社交平台帶來的問題。
如果你覺得這個內容有用,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這是我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和 Threads,有興趣的話歡迎 Follow。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 請我喝一杯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