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維進化讀後感


最近看了楊大輝的新作:思維進化。繼 深度學習的技術後,這是一本講述如何增加自己思考能力令自己變得更強的人。以下是我的看書筆記。

這本書不是在說一些 邏輯思考 或是 系統思考 的方法,而是講述著以下的三件事:

  1. 我們思考上的自我限制,以及令思維進步的必要條件。
  2. 如何以思考令我們的知識更有系統並發展出新的知識來解決問題。
  3. 如何以啟動自己的圖像 / 感覺和文字系統,令自己一步步變得更強。

思考上的自我限制

我們常見的思考限制就是非黑即白的限制:也就是說我們做決定時只有兩個選擇,不是 A 就是 B 。

例如,我們和對方有衝突時,我們大腦裡很容易便會把事情轉變成 你要全聽我的 或是 我要全聽你的 這種不是你死就是我忙的想法,因為這是對大腦來說最省力的一種方法(也就是 快思慢想 中的系統一)。

可是,這樣做就算其中一方妥協,妥協的一方下一次也只會作出更強力的攻擊,長遠而言其實只會浪費時間在內耗。

另一個思考限制也是和「二」有關,就是我們會嘗試把兩個相反的想法協調,例如是「凡事都有對與錯」,或是「壞事也有好的一面」等等。但是這往往也是得不償失。

把兩個相反的想法協調的做法有兩個壞處。

第一個壞處是令自己變成牆頭草的狀態。假設有 A 和 B 這兩個相反的想法時,一旦自己想做這件事時便拿出 A 這個解釋;如果自己不想做時便拿出 B 這個解釋,令自己變得十分無賴,這在心理學上稱為 自利性歸因,也就是人通常會有對自己有利的因素來說服自己,給自己理由去做可以安撫自己心靈的事情。

另一個壞處是因為自己還沒有把這兩個相反的想法裡找到自己的觀點,日後碰到這個問題時,只會令自己變得猶豫不決,而內心世界也會十分不協調。

解決方法之一就是尋求其他可能性,也就是我們經常沒有看到的地方。

尋求其他可能性在面對衝突和談判時的重要解決的方法,在 談判課 時,我們學到了以交換的方式找出其他的可能性;在 TOC 衝突圖 裡,我們學到挑戰原來假設來尋求其他可能性;這次我們學到了因應不同情境把決定放到這兩個極端的中間光譜的其中一個位置。

例如書中有一個例子就是如果有一個窮人需要幫忙時,而你有二千元,你應該把錢給他買東西吃、或是給他打扮和讓他學習知識令他自力更生?在這個問題上,因為他要解決生活的燃眉之急,也要為將來打算,為甚麼不能把一半的錢去買東西吃,另一半的錢給他學習知識和打扮,讓他能找一份工作?

思維進步的必要條件

要令我們的思維進步,我們要認清這些東西:

第一是令思維清晰其實需要時間。原因在於要有好的思維能力的基本條件是對知識有很好的認識以及自己不停的思維練習。這些背景知識是一個在思考上的根基,因為我們不能以自己不知道的東西來進行思考,也就是說只要我們有多一種知識,我們可以思考的可能性又多了一點。

這些知識的學習和思維的練習都需要時間去學懂和練習,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所以其實時間是我們很重要的機會成本。

第二是在向別人請教時,要認清所有別人給我們的建議只是一個建議,並非不是一定要執行。原因是每個建議都只適合在某些情境下使用,別人給出的建議很可能只是在他經歷過的情境下適用,有機會不適合我們的情況,所以我們不可以盲從別人的建議。

第三是把自己向困難挑戰。因為在面對困難時,我們會強迫自己思考,一旦成功突破後自己便會變得更強;反之,如果我們一直在舒適的地方,不用思考時大腦便會習慣不去思考,久而久之思維能力便會退化。

第四是關於解決問題的必要能力,作者把它名為智慧

智慧分為兩種,一種是對外的,一種是對內的。對外的智慧是對人性的掌握影響他人的能力。這是關於和其他人的相處之道;對內的智慧是對自己的心智心理品質意志力理性和本能的控制掌握。是瞭解自己的程度和駕馭自己的能力。

對外和對內的智慧能令自己變得更能理解他人和自己,從而在思考上作出更好的選擇。例如,我們會知道自己的心理品質和思考的盲點從而嘗試避開它,發現要請求別人幫忙時也懂得如何和別人相處,以令人舒服的方式請求幫忙。

把知識系統化和創立新的知識

其實這裡和 深度學習的技術 有點重複。個人的理解是把知識形成一張知識之網。並且把不同的知識連結起來,令這張網變得更多連結。

把不同的知識連結起來看似很簡單,但是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進行大量的練習。

其中一種練習就是我們平常可以進行聯想的思考,例如看到咖啡時我們可以思考咖啡的產地、咖啡的作用,再到拉花的方法,然後聯想到牛奶的分類等。

另一種練習就是寫作,這是公認最好的思考方式之一。因為我們一方面把東西寫下來的時能夠減少大腦的負擔,令大腦有精力繼續進行思考;另一個原因是由於寫作的物理限制(要寫字或打字),這個方法會比只在腦海裡空想來得慢,所以會強迫自己思考得慢很多,也能找出更多的東西來繼續思考。如果沒有時間的話可以進行 零秒思考力

到了自己的知識之網的連結足夠強大時,我們學到一件新的事物時便可以練習把新學到的新事物 / 現有的知識把其他不相關的地方進行連結。通常這就是新的知識的來源,例如把滑板和單車進行融合變成滑板車的例子。

以這種方式進行創新時可以使用以下的兩個方法。

第一個就是把東西重新定義,也就是問自己「除此之外,這個東西還能夠成為甚麼?」;另一個方法就是嘗試用一句話去解釋學到的東西。因為只能用一句話去解釋,這個解釋必然是抽象的,而可能很多不同的東西如果用一句話去解釋時,把它們抽象化後可能是同一樣的東西,我們便可以把這些看上去不同的東西連接起來,而其中的一些連接可能是沒有存在過、新的東西,而這就是創新的方法。

而創新並不是把任何兩個並不關連的東西放在一起便可以,作者也有說到創新也有等級之分。高級的創新是能夠在現實世界中實現的、能解決某個問題或是提供了某種附加價值,加上這是有市場需求的東西。

以思考令自己變得更強的方法

書中介紹了一個名為思想建構器的東西。簡單來說,這是一個以想像的方式來啟動自己的圖像思考、文字思考和情感的方式。

圖像思考方面,我們可以把東西圖像化。如果你要準備一場演購,可以想像有一個走在台上,以這個方式來演講,而自己是台下的觀眾時,能否理解講者的內容?如果不能的話,講者要以甚麼方法來演講才能令自己明白?

情感思考方面,當我面臨一個問題時,可以想像比我聰明的人會如何思考?一旦我們代入他們的角度去思考時,我們反而可能會找出更好的方法。

文字思考方面,我們能夠思考這個詞語 / 概念的意思是甚麼?我自己對這個概念的定義是甚麼?為甚麼這個概念會代表著這樣?有沒有情境是這個概念不能使用的地方?你自己對這個概念的評價是甚麼?使用這個對概念的拆解(包括定義這個概念挑解這個詞語假設決定這個概念適合的情境自己對這個概念的評價),我們能夠把自己的思維和世界觀變得清晰,因為清晰的文字定義能夠產生出清晰的思考。

當我們面臨一個問題時,如果能夠以這三個面向思考時(事實上這三個面向是互相連接,很難單獨使用),我們便能令自己的思考能力變得更強,而每一次的使用,我們每一次都會變得更強。

感想

這本書講述的東西不是看完就有效果,而是要跟著書中的方法,在每次思考時進行書中的練習才會有成效。而這個進化的方式比較緩慢,但是十分可靠。

現在我也開始慢慢在 TiddlyWiki 記錄東西時,嘗試把不同的東西連接,以及寫出自己對每一個概念文字的定義。然後發現有很多的概念也十分相似。

希望能夠一直令自己的思維方式變得更強。



如果你覺得這個內容有用,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這是我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有興趣的話歡迎 Follow。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 請我喝一杯咖啡。

分類: 學習筆記 閱讀心得
寫作日期: 2019-01-19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