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會用 TiddlyWiki 來做甚麼?


使用了 TiddlyWiki 一段時間,到目前為止我用 TiddlyWiki 來做以下的事情:

簡單的任務管理系統

比起一般的任務管理系統,任務管理系統和筆記結合有它很大的好處。

第一個好處就是能夠把參考資料和在這個任務裡做過甚麼紀錄下來,日後有需要時能夠參考。

第二個好處是萬一這個任務不能一次過完成,我們也能在這個任務筆記裡記錄進度,下一次再繼續。

只是,這兩個好處必須要以一個 Tiddler(就是TiddlyWiki 裡每一個條目) 任表一個任務的前提為進行,換而之,平時我們看到的以下的純清單做不到這一點:

[ ] Task a
[x] Task b
[ ] Task c

雖然 TiddlyWiki 沒有預設任務管理的功能(好像 evernote 般),但我們能定製 TiddlyWiki 做到這個功能。

參考了不同的做法後,我認為 這篇 的做法最好。這篇的做法是為每一個加上了 task tag 的 Tiddler 當成了一個任務,而每個任務 Tiddler 中還有一個 tag,可能是 now、later 或是 done 來表達這個任敄 Tiddler 的狀態 是現在要做的、可以將來才做、或是已完成。

然後新增一個 Tiddler 把所有加上了 task tag 的 Tiddler 都列出來,然後把它們分類為 now、later 和 done 地表達。然後每個條目旁加上了按紐來為這個任務改變狀態。例如該按鈕能為該任務筆記改變該 Tiddler 的任務狀態(例如 now tag 轉成了 done tag))。

這樣一個簡單的任務管理系統便完成了(這個在上班時顯得異常有用)。有自已需求的人可以繼續改良這個設計。

(後記:然後這個任務管理系統變成了這個樣子。請看 我的 TiddlyWiki 個人任務管理系統

知識的建立

這裡以閱讀筆記為例子,其他有關知識建立的東西也可以這樣做(例如是學習一樣新的東西)。

以前每讀完一本書其實要寫筆記都是一件很麻煩的事。因為作者是把他網狀的知識以線性方式表達出來,如果我們以一篇筆記線性地做筆記,其實並不能還原為一個知識網絡。

TiddlyWiki 裡每一個條目(Tiddler)都是類似一張卡片,而開發者亦鼓勵大家要把每一張 Tiddler 寫最少的東西(就是最小知識單位的意思),所以我們在看書時看到一個新的概念後便可以開一個 Tiddler 只寫下這個概念的東西,從而增加閱讀性和減低做筆記的壓力。另外,個人會在這張 Tiddler 裡加上一個 Tag 為書名,這樣日後要找回這本書裡學到的概念便方便得多。

一旦關於這本書的 Tiddler 增多了,我們便能夠把有關係的 Tiddler 連起來,然後慢慢把作者的意思重組為一個網狀。

除此以外,我們還可以在這些 Tiddler 裡記錄自己的想法和學習了這個後的行動,並加到上述的任務管理系統裡。

記錄每天做過甚麼

這個基本上可以分為兩類,工作和自己的生活。

工作方面,因為我的工作每天要花五分鐘來候回報昨天做過甚麼(就是 Daily Stand Up Meeting),所以有時沒有之前一日寫下來的話,回報時會忘記某些不重要但是做完的任務。

一開始我只是每天紀錄工作裡做過的東西,慢慢地也開始記錄工作以外平時做過甚麼,例如是寫了一篇文章、或是看了書 / 電影、又或是做了一些小程式改善了自己工作流程等。

會這樣做的原因是為了建立起每天做過事的成就感,令自己有點動力下班做點有用的事,那怕只是很少的事也好。

而每天紀錄下做過甚麼後,每週回顧 也會變得比較容易回想做過甚麼。

生活中發生過的事

這個是最近才開始做的事。就是到過新的地方吃飯或是遊玩時,都會打開 TiddlyWiki 花一兩分鐘記錄下遊玩心得,為寫 Blog / 閒聊準備一下話題。

另外,可能一些生活上引起的突發其想,也可以放在 TiddlyWiki 裡作為材料。


TiddlyWiki 教學:



如果你覺得這個內容有用,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這是我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有興趣的話歡迎 Follow。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 請我喝一杯咖啡。

分類: 工作心法 知識管理 TiddlyWiki
寫作日期: 2019-05-05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