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閒聊框架(一):這三件事不要做


在上了 第一次閒聊就上手的系統化做法 加上自己的練習後,我開始產生了自己閒聊時使用的框架。

以下是第一部份:閒聊時有什麼是絕對不能做的事。基本上做了以下的事,你便是話題終結者了,當然如果你不想延續這對話,歡迎使用以下的方法。

在不斷試驗、上課 和 看書下,找出了在閒聊時不能做的事。

1. 只回單字

所謂的只回單字就是只回應一些單字。例如「喔」、「對」。

有時我們在和對方聊天時會因為以下的原因而不知如何延續這話題,然後下意識地只回單字。

  • 不知道如何回應這話題,可能是因為不了解對方的內容
  • 在聊天時走了神,所以無法接下去
  • 被逼和對方聊天,對對方的話題毫無興趣

試想想以下情況:

  • 對方:我跟你說啊,B 君今天做了 XXXXX ,他怎麼可以這樣,這樣太 XXX 了吧 (下刪三百字)
  • 我:喔

除非對方根本在自說自話,其實根本沒有在和你溝通,否則對方只會無法接下這話題、又是覺得你根本沒有在聽。

這兩個情況分別會讓對話很難延續、以及對方下次不會想和你聊天。

為什麼只回單字會有如何大的破壞力?

因為這個單字沒有內容,只回單字的話其實對整個聊天沒有加入任何有意義的內容,不論是好的內容還是壞的內容。

此外,對方聽到你只回單字後,基本上只能自己接回自己的內容,那麼你有沒有在這對話裡跟本沒差,對方很可能以後不會再找你聊天了。

可能你想說,但是有時我真的不知道要如何接下這話題啊。我在下一篇裡會嘗試解決這問題。

2. 主動地價值判斷對方做得如何、或是主動地給意見

價值判斷指的是你給主觀的評價,通常這種評價都是建基於你的價值觀,而不是事實。

試想想以下情況:

  • 對方:我今天遇到了 XXXXX 事件,B 君今天做了 XXXXX ,他怎麼可以這樣,這樣太 XXX 了吧,於是我便對他 XXXXX (下刪三百字)
  • 我:就算對方這樣做,你也不可以 XXX 啊,這樣太 XXX 了(下刪三百字),你應該這樣做,對方才會 XXXXX (下刪三百字)

我們在這時評論對方的做法,只會令對方覺得你憑什麼來評價他的做法,你又不知道他當時遇到了什麼事、當時的心情有多麼難受、當時只能這樣做⋯之類。

更糟的情況是,你的評論或意見要是和對方的價值觀相反的話,只會變成吵架;溫和一點的人要花時間如何去躲開你的評價、或是找理由不接受你的建議。

這樣的結果是對方只能做以下兩件事作回應:

  • 本來想抒發感情,但突然變成了要為自己辯護、或是要花很多精神去解釋很多東西。
  • 不知如何延續話題,話題終結。

不管是那一種回應,對方也會覺得你很麻煩,然後對你沒有信任。

可能你想說,對方真是因為做錯了這些才會讓這情況發生啊,我這樣提點對方也是很正常,也是為了事情好、也是為了對方好啊。

但是,如果對方只是想抒發情緒,那麼你在這時說這些就算是真理的東西也沒有用,對方也不會聽進去,反而浪費了你這個寶貴的意見啊。對方反而會覺得你不懂他、又或是你憑什麼高高在地評價自己、或是叫自己該如何做。

如果對方真的想尋求意見,他便會主動問你「你有什麼看法」了。這時我們才決定是否把我們的意見說出來。所以大原則是:除非對方主動要求,否則不會作任何主觀評價或提供意見。

那麼要如何做呢?我建議在這個階段可以只說一些沒有主觀評價的事實,引導對方去想他該如何做。

就算你真的在對方要求時給意見,在給意見後也要緊記,不要認為對方一定 / 有責任要跟隨你的建議。這是對方的人生,不是你的人生。所以後悔不要主動問對方有沒有照你的意見做。

3. 自說自話

這是很常見的情況,對方正在聊一件關於話題 A 的事,你看到 A 這個關鍵字裡有一些東西和你的某件事相關,於是你的「回應」是以你這件事作例子來回應。然後對方的「回應」是對方那件事,然後你再「回應」著你的這件事。看似大家都在討論 A ,但其實在自說自話。

試想想以下情況:你們談到普洱茶,對方說他在某處買的普洱茶如何好喝,因為你無法理解他的感覺,所以你找了你親戚請你喝普洱茶這個故事作回應。對方無法理解你這個故事,所以對方的回應是他買的普洱茶要如何沖泡才好喝;你則回應著當時為什麼你親戚會請你喝普洱茶⋯

這只是在同一個話題裡自說自話,嚴格來說不是在回應對方的話題。偏偏很多男生在聊天時也會這樣做。

個人認為這是因為我們在這個情況下無法代入對方的故事裡,所以無法接話,所以只能找自己相似的故事作回應。我在下一篇裡會嘗試解決這問題。

下一篇我會聊聊有什麼回應別人的方法。

參考資料:



如果你覺得這個內容有用,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這是我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Threads,有興趣的話歡迎 Follow。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 請我喝一杯咖啡。

分類: 自我思考
寫作日期: 2021-04-17

隨機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