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寫了很多互相連結的筆記,但也無法寫文章?
我幾年前開始寫很多原子筆記並互相為筆記作連結,當時據稱這樣會會形成一個知識的網絡,從而使得寫文章會變得容易。
只是,當時我寫了很多筆記,卻發現要利用它們來寫文章是異常困難。當時我想不通到底是什麼原因。
最近,遇然下我終於大概明白原因了。
為什麼只有知識的網絡對寫文章沒有幫助?
當我們寫很多獨立的筆記連結到相關的筆記時,我們獲得一個筆記互相連結的網絡。
但是,我們要開始寫文章時,看到這一個網絡時,我們可以如何在這個帶有很多課題的網絡中拆出一個獨立的課題來寫文章?
這根本不可能,要花的精力太大了。
我會把這個互相連結的網絡稱之為一個筆記團:也許這個筆記團能幫助自己看到了這個大課題,但對文章這個比較細顆粒度的內容來說是太大了。
筆記之間其實還可以有另一種「連結」
其實,除了基於相關課題來連結筆記外,想法的先後次序也可以是一種連結。
例如我今天學了課題 A,明天因為課題 A 想了個新想法 A1,後天我因為這個想法 A1 想了另一個想法 A1a 和 A1b,之後再因為課題 A 想了另一個新想法 A2⋯
這樣做,A、A1、A1a 或 A、A1、A1b 它們其實有一種連結在:我們因為 A 想到 A1、因為 A1 想到了 A1a。
所以,我們可以把這五個筆記的連結放在一個關於這個大主題的卡片串列筆記中:
- [[A]]
- [[A1]]
- [[A1a]]
- [[A1b]]
- [[A2]]
寫下想法串的次序能幫助寫文章
這個想法串的連結如果沒有明確寫下,日後不會看到這個連結,但這種連結十分重要。
原因是因為這是一種帶有想法的邏輯次序,這種邏輯次序本身可以用來寫文章了,因為這就是一種想法和邏輯的推演。
只要這個想法串最後達到一個結論,我們便可以把這個想法串稍作編輯便可以作為文章分享。
用以上的例子,如果 A1a 是你最後的結論,那麼你只要把 A、A1 和 A1a 這三篇筆記的內容複製到文章草稿中,然後再作修改便成了一篇文章了。
其實,這篇文章本身也是這樣形成:
你可以看到,其實兩年前我已經有寫下這個問題,也有想過使用拍片轉文字的方式來試試能否解決這個問題,只是這個方法最後並沒有用(其實當時應該要新加一些筆記說明這個方法最後為何沒有用)。
直到最近在學寫卡片串的方法想才想到可能有關聯,才想到筆記連結有知識上的連結和想法的串列,才有了這篇文章。
這是卡片盒筆記法的核心
其實想法的串列最早被盧曼教授應用在卡片盒筆記法中,只是我當時不明白為何要這樣做所以沒有這樣使用。
我最近想通了這個時,才明白教授為什麼要這樣做,以及他一生能夠有很多論文產出的原因。
以外,更明白了為何教授說使用卡片盒筆記法就是和卡片盒進行對話,其實就是和以前自己的想法進行對話。
總結
筆記之間有兩種連結:
- 連結知識筆記之間有提及的相關課題:這種連結可以令自己看到整個大課題,但對寫文章完全沒有幫助。
- 連結想法筆記前後次序的想法串:這種連結記載了想法的邏輯先後順序,能夠幫忙快速寫文章。
如果你也面臨相同的問題,試試用這個方法吧!
筆記方法:
知識筆記管理:
- 為什麼你寫了很多互相連結的筆記,但也無法寫文章?
- 我們真的需要花時間去改良知識系統工具嗎?關於知識管理系統拖延症
- 卡片盒筆記法:
- 我不會這樣寫筆記:
- Spaced Repetition
任務筆記管理:
如果你覺得這個內容有用,不妨分享給你的朋友。
這是我的 Facebook、Twitter、Instagram 和 Threads,有興趣的話歡迎 Follow。
如果你認為我的文章有幫助,歡迎 請我喝一杯咖啡。